中國曆法(中國傳統曆法):黃曆,早期曆法,歷代曆法,曆法原理,相關傳說,計算要點,

中國曆法(中國傳統曆法):黃曆,早期曆法,歷代曆法,曆法原理,相關傳說,計算要點,

中國曆法

中國傳統曆法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曆法,是中國歷史上由我國先民自己創製出來的各種曆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的出現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夏曆(農曆)、彝族太陽曆、傣歷、羌歷、和藏曆等是我國現階段在廣泛使用的幾部自有曆法。

基本介紹

中文名:中國曆法類型:曆法地區:中國民族:漢族歷史:4000餘年使用範圍:漢字文化圈國家,全球華人今用名:農曆或陰曆

黃曆,早期曆法,歷代曆法,曆法原理,相關傳說,計算要點,彝歷介紹,傣歷介紹,藏曆介紹,術語解釋,斗建,三正,朔望,上元積年,歲星紀年,乾支,二十四節氣,日法,歲實和朔策,閏周,十二辰,十二次,三垣,二十八宿,

黃曆中國在世界上是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的出現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黃曆也被稱為“老黃曆”、“陰曆”、“農曆”、“古歷”、“皇曆”、“夏曆”和“舊曆”等。黃曆屬於陰陽曆,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儘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黃曆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黃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月相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具史書記載夏朝時,以冬至月後2月的寅月為正月,按乾支記月法是冬至之月為第一個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後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曆,以建寅月為正月,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均以建寅月為新年正月,“子”月始終維持在冬至之月。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紀年,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但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改,這種紀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緒元年",因為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乾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代的康熙帝,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乾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緒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間沒有過乙亥年。早期曆法中國的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乾支三合曆;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漢歷(農曆 )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曆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公曆)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有的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曆和唐朝的皇極曆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曆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曆法。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曆朝頒布的曆法,均與太初曆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曆或民國紀年並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廢除民國紀年,全面採用公元紀年,並依舊頒布中國傳統夏曆,延續乾支紀年。歷代曆法古六歷顓頊曆 - 秦朝、西漢(? - 公元前104年)太初曆(三統曆) - 西漢、新朝、東漢(公元前104年 - 84年)四分曆 - 東漢(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 - 263年)乾象曆 - 東吳(223年 - 280年)景初歷 - 曹魏、西晉、東晉、劉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元嘉歷 - 劉宋、南齊、南梁(445年 - 509年)大明曆 - 南梁、南陳(510年 - 589年)三紀曆 - 後秦(384年 - 517年)玄始歷 - 北涼(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正光歷- 北魏(523年 - 534年)、東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興和歷 - 東魏(540年 - 550年)天保歷 - 北齊(551年 - 577年)天和歷 - 北周(566年 - 578年)大象歷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開皇曆 - 隋(584年 - 596年)大業歷 - 隋(597年 - 618年)皇極曆戊寅元歷 - 唐朝(619年 - 664年)麟德歷 - 唐(665年 - 728年)大衍曆 - 唐(729年 - 761年)五紀曆 - 唐(762年 - 783年)正元歷 - 唐(784年 - 806年)觀象歷 - 唐(807年 - 821年)宣明歷 - 唐(822年 - 892年)崇玄歷 - 唐(893年 - 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8年 - 955年)九執歷符天曆調元歷 - 後晉(939年 -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

大明曆 - 遼(994年 - 1125年)欽天曆 - 後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應天曆 - 北宋(963年 - 981年)乾元歷 - 北宋(981年 - 1001年)儀天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崇天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明天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奉元歷 - 北宋(1075年 - 1093年)觀天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占天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紀元歷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統元歷 - 南宋(1136年 - 1167年)乾道歷 - 南宋(1168年 - 1176年)淳熙歷 - 南宋(1177年 - 1190年)會元歷 - 南宋(1191年 - 1198年)統天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開禧歷 - 南宋(1208年 - 1251年)淳祐歷 - 南宋(1252年)會天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成天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大明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重修大明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授時曆 - 元朝(1281年 - 1368年)大統歷- 明朝(1368年 - 1644年)時憲歷 - 清朝(1645年 - 1911年)天曆 - 太平天國 (1852-1864)國民歷 - 中華民國(1912-1929)紫金歷(現代農曆)-中華民國(1929-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曆法原理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訂時間順序的法則叫"曆法"。曆書是排列年、月、節氣等供人們查考的工具書。曆書在中國古時稱通書或時憲書,在封建王朝的時代,由於它是皇帝頒發的,所以又稱"皇曆"。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產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這三個概念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互相獨立的。根據精確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回歸年。而從一次新月到接連發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時間間隔為29.5306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以回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月,在一個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天的方法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法就叫曆法。曆法問題的複雜性全在於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周期太零碎,它們同"日"之間的關係,不像公里同米之間的關係那樣簡單;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不能通約。所以,曆法總是顧此失彼,不能同時協調兩個周期。由於這兩個原因,曆法一般地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側重協調朔望和歷月關係的叫太陽曆,簡稱陽曆;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歷月和歷年的叫陰陽曆。

無論哪一種曆法,都有一個協調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係問題。在原則上,歷月應力求等於朔望月,歷年應力求等於回歸年。但由於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所以,歷月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歷年須有平年和閏年之別。通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歷月等於朔望月,或平均歷年等於回歸年。這就是曆法的主要內容。相關傳說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曆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人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曆法。中國古代的曆法有三種,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陽曆也叫太陽曆;陰曆也叫太陰曆,月亮歷;陰陽合曆,也就是俗稱的漢歷(農曆 )。其中的陰陽合曆一直沿到今天。為甚么漢歷(農曆 )可以沿用到今天呢?在今天看來,當時曆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漢歷(農曆 )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曆,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曆的成份,又有陰曆的成份。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曆比純粹的陰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曆實用方便。漢歷(農曆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準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計算要點為了推算每年的歷譜,首先要定一個計算起點,叫做曆元。中國古代曆法大多數取下列這樣的理想時刻為曆元:某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它正好是朔和冬至,而且又是月過近地點(即月行速度最快的點)的時刻,等等。由於各種曆法的數據不同,所以它們推得的理想時刻也各不相同。不過這樣的理想時刻通常離開曆法行用的年份都十分遙遠。這種曆元稱為上元(見上元積年)。設a為一回歸年時間,b為一朔望月時間,c為一近點月時間,單位均為“天”。又設y為從上元起到所求年的累計年數。則ay就是從上元起到所求年的冬至的全部時間。因為乾支紀日以60天為一周,所以用60去除ay,所得餘數r1,就是所求年的冬至時刻到前面一個甲子的夜半的全部時間。這個時間的天數部分叫做大余,不足一天的零數部分叫小余。通常曆法都規定,大余“命甲子算外”,即以甲子日為0,乙丑日為1,等等。因此,根據大余的數字,就可以知道所求年冬至日的乾支日名。有的曆法“命甲子算上”,則應以甲子日為1,乙丑日為2,等等。還有少數曆法,如北宋的《紀元歷》,不選甲子日,而選己巳日為上元,命己巳算外,則大余就以己巳為0算起,庚午為1,等等。小余就是從夜半起算到發生冬至這瞬間的時間,可以把它按十二時辰制或百刻制等時刻制度(見漏刻),化成時刻。從r1累加一氣的時間a/24,就得冬至以後各氣的乾支日數及時刻。

上述r1的算法,數學上習慣用一個算式來表達:ay≡r1(mod60)。這種算式叫一次同餘式。仿此,可以列出其他的一次同餘式:ay≡r2(modb),ay≡r3(modc)。r2就是所求年冬至離開十一月平朔的時間間隔。r3則是所求年冬至離月亮上一次過近地點的時間間隔。r1- r2就是十一月平朔離上個甲子日夜半的時間。也和冬至的情況一樣,它的整數部分代表甲子日以來的乾支日數,零數部分則是從夜半算起到發生平朔的時間。設這個時間為t0一般曆法都給出一份太陽運動表,一份月亮運動表。從太陽運動表,根據所求的十一月平朔在二十四氣中的位置(或者,十一月平朔在大雪氣後,相距時間為 ;或者,如若,即十一月平朔在大雪氣前,在小雪氣後,這時,離小雪的時間為),使用內插法可以推算因太陽運動不均勻而引起的定朔改正數Δts;從月亮運動表,根據所求的十一月平朔在一個近點月周期中的位置(即r3),也是用內插法,可以推算因月亮運動不均勻而引起的定朔改正數Δtm。於是,十一月定朔t=t+Δts+Δtm。t>1,定朔在平朔的次一日;t<0,定朔在平朔的前一日;0 清代以後採用第谷體系和克卜勒橢圓面積定律。定朔的計算也就改用歐洲的幾何學方法。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個民用歷年。它和一個回歸年有一個差數r,r=α-12b,約為10~11天。不上三年,差數積累就超過了一個月,這時就要在這個歷年內增加一個閏月,以免和回歸年脫節。漢《太初曆》以來規定了無中氣之月為閏月的規則,這也等於規定了每箇中氣都要在固定的月份里,如冬至在十一月,大寒在十二月,雨水在一月,等等。在不同的曆法里,月的名稱可以不同(見三正),但一定的中氣必須在一定的月份里,這條原則在《太初曆》以後的各種曆法都是一樣的。這就使陰曆成分和陽曆成分結合得更加緊密。一般來說,如r2>(b-r),則規定這年有閏。r/12,則是兩個氣的時間比一個朔望月長的差數。將這個數累加到r2上,一當這個累加的和數大於b的時候,就是中氣超過月份的時候,這時,就把被超過的月份定為閏月。中國古代有的曆法不用前述特殊時刻的上元,而用近距取元,即取某個已知r1、r2、r3值(設為a1、a2、a3)的年的冬至時刻為曆元。例如《授時曆》就是以曆法制定的那年的冬至時刻為曆元。它把a1稱為氣應,a2稱為閏應,a3稱為轉應。這時,一次同餘式組改為:ay+a1≡r1(mod60),ay+a2≡r2(modb),ay+a3≡r3(modc)。以上是就世界各國曆法最基本的內容,即按照推算民用歷譜,安排曆日的問題來說的。但是中國古代曆法還有更豐富更廣泛的內容。它包括日、月、五星的運動和位置的計算;昏、旦中星和時刻的測定;日、月食的預報等等。就某種程度來說,中國古代的曆法就是一種編算天文年曆的工作。它包括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許多重要內容。它的發展是中國天文學史的一條主線。彝歷介紹彝歷是中國彝族的一種曆法。彝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採用的太陽曆。是中國少數採用太陽曆的民族。彝歷是把一年分10個月,每月36天,另有5天作為過年日,全年共365天。每3年置一閏日,加在過年日中,閏年為366天。以十二生肖紀年、紀日,每月恰好三個生肖周,對應整齊,方便記憶。歲首在立春前後。

傣歷介紹傣歷是中國傣族地區所用的一種陰陽曆。創立於638年。該歷年長為365.25875日,月長為29.530583日。平年十二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十三個月(384天)。採用十九年七閏法。閏月固定在九月,稱後九月。所用二十四節氣與農曆相同。採用乾支紀日、紀年和十二生肖法。藏曆介紹藏曆指中國藏族的曆法。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大昭寺前保存有長慶年唐蕃會盟碑,碑文為藏文,碑中有藏曆與唐歷的對照。碑文中說:“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長慶元年,即陰鐵牛年,孟冬月十日也。”孟冬月為冬季第一個月。藏曆紀年以五行、十乾、十二支配合。十乾配五行,木以甲陽乙陰,火以丙陽丁陰,土以戊陽己陰,金以庚陽辛陰,水以壬陽癸陰。乾支紀年以五行區別陰陽,不用十乾之名。十二支則用十二屬獸名。故上陰鐵牛年(鐵為金)即為辛丑,與唐長慶元年乾支相合。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藏族的桑傑嘉措撰《白琉璃》書,其中有年曆表,以撰書年為零年,上推660年,說:“《時輪根本密典》傳入西藏,因此定是年為六十周年之始。”按以1687年減660年為1027年,當丁卯,於藏曆為陰火兔,相傳藏曆始於陰火兔年的說法即源於此。藏醫名著《四部醫典》卷二第十四節論各時節的生活習慣,其中也介紹了藏曆。說:“一年為六季,分為十二個月。”又說:“一百二十瞬息為一喀其摩,六十喀其摩為一怛,三十怛為一由贊,三十由贊為一晝夜,叫寧懈,三十寧懈為一月。”術語解釋斗建斗建的意義是《史記·曆書》集解所說的“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間,北斗七星比現在更接近北天極,處於恆顯圈內,每天晚上都可見到。在中國古代,發現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鬥鬥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鶡冠子》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指當時不同季節里黃昏時看到的天象。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與月份更密切配合,人們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東北為醜、寅,正東為卯等等。夏正十一月黃昏時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東北方醜、寅,二月指東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個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這就是古代天文曆法中經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三正指三種不同歲首的曆法。“正”是指正月。三正是夏正、殷正、周正。《左傳》說:“火出,於夏為三月,於商為四月,於周為五月。”大火星黃昏中天時,夏曆為三月,商曆為四月,周曆為五月。這表示三種曆法的正月是在不同的時節。《史記·曆書》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這是以夏曆為標準的。這兩種說法實質是一致的。 《左傳》 、《史記》都認為夏朝用夏正、商朝用殷正、周朝用周正。古人也大都沿用此說。《史記·曆書》更認為:“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窮則反本”,意思說,三種曆法是輪流交替行用的。這種說法是漢代的一種歷史循環論“三統說”的一個組成部分。到近代,中國的王韜、朱文鑫,日本的新城新藏等人根據對《春秋》曆法的研究,認為三正交替之說,只是春秋戰國時宣傳改變曆法的託詞,未必真有其事。科學史專家錢寶琮更認為,所謂夏、殷、周三種曆法,實際是春秋時代夏、殷、周三個民族地區的曆法,而不是三個王朝的曆法。

朔望朔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同的時刻。這時月球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幾乎和太陽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一面因為照不到太陽光,所以從地球上是看不見的。望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差 180°的時刻。這時地球處於太陽與月球之間。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滿太陽光,所以從地球上看來,月球呈光亮的圓形,叫作滿月或望月。從朔到下一次朔或者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稱為一朔望月,約為29.53059日。這只是一個平均數,因為月球繞地球和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運動都是不均勻的,二者之間也沒有簡單的關係。因此,每兩次朔之間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最長與最短之間約差13小時。在中國古代曆法中,把包含朔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朔日,把有望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望日;並以朔日作為一個朔望月的開始。在曆日的安排中,通常為大小月相間,經過15~17個月,接連有兩個大月。東漢以前的曆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當作不變的常數,以朔望月的周期來算朔,算出的朔後來稱作“平朔”。東漢前後發現了月亮運動的不均勻性,此後人們就設法對平朔進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稱為“定朔”。首次載有這種修正算法的曆法,是劉洪創製的《乾象曆》。隋代劉焯的《皇極曆》,才把日行也有遲疾(就是地球繞日運動不均勻性的反映)的因素考慮到“定朔”的計算中去。上元積年古代曆法中一般都設有曆元,作為推算的起點。這個起點,習慣上是取一個理想時刻。通常取一個甲子日的夜半,而且它又是朔,又是冬至節氣。從曆元更往上推,求一個出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天象的時刻,即日月的經緯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個方位的時刻。這個時刻稱為上元。從上元到編歷年份的年數叫作積年,通稱上元積年。上元實際就是若干天文周期的共同起點。有了上元和上元積年,曆法家計算日、月、五星的運動和位置時就比較方便。中國推算上元積年的工作,首先是從西漢末年的劉歆開始的。劉歆的《三統曆》以 19年為1章,81章為 1統,3統為1元。經過 1統即1,539年,朔旦、冬至又在同一天的夜半,但未回復到甲子日。經 3統即 4,617年才能回到原來的甲子日,這時年的乾支仍不能復原。《三統曆》又以 135個朔望月(見月)為交食周期,稱為“朔望之會”。1統正好有141個朔望之會。所以交食也以 1統為循環的大周期。這些都是以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為起點的。劉歆為了求得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條件,又設 5,120個元、23,639,040年的大周期,這個大周期的起點稱作太極上元。太極上元到太初元年為 143,127年。在劉歆之後,隨著交點月、近點月等周期的發現,曆法家又把這些因素也加入到理想的上元中去。日、月、五星各有各的運動周期,並且有各自理想的起點,例如,太陽運動的冬至點,月亮運動的朔、近地點、黃白交點等等。從某一時刻測得的日、月、五星的位置離各自的起點都有一個差數。以各種周期和各相應的差數來推算上元積年,是一個整數論上的一次同餘式問題。隨著觀測越來越精密,一次同餘式的解也越來越困難,數學運算工作相當繁重,所得上元積年的數字也非常龐大。這樣,對於曆法工作就很少有實際意義,反而成了累贅。後經曹士蒵、楊忠輔等作嘗試性的改革以後,元代郭守敬在創製《授時曆》中廢除了上元積年。歲星紀年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人們把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還不清楚,但在春秋、戰國之交很盛行。因為當時諸侯割據,各國都用本國年號紀年,歲星紀年可以避免混亂和便於人民交往。《左傳》、《國語》中所載“歲在星紀”、“歲在析木”等大量記錄,就是用的歲星紀年法。

除了十二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劃(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稱呼)。它的計量方向和歲星運行的方向相反,即自東向西。由於十二地支的順序為當時人們所熟知,因此,人們又構想有個天體,它的運行速度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運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這個假想的天體稱為太歲。當歲星和太歲的初始位置關係規定後,就可以從任何一年歲星的位置推出太歲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順序來紀年。當時又對太歲所在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年,給以相應的專名,依次是: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如《漢書·律曆志》有:漢高祖元年“歲在大棣(鶉首),名曰敦牂,太歲在午”的記載。有了地支關係,再配上天干,就與乾支順序相聯。在歲星紀年中,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年也給以專名,依次為: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這樣,甲寅年可寫為閼逢攝提格,余類推。這些歲名在不同的古書中有不同的寫法。上面所列的是《爾雅·釋天》所載的通用寫法。歲星實際約11.86年運行一周。過八十多年,歲星實際位置將超過理想計算位置一次。歲星紀年法用久之後,就與實際天象不符。於是,必須改革曆法,調整歲星和太歲的位置。因此,當時各種曆法的歲星紀年法是有出入的。漢太初以後,歲星紀年法與後世的乾支紀年法相連線,從太初上溯至秦統一中國時,歲星紀年比干支紀年落後一辰,上溯至戰國時期則落後二辰。西漢末劉歆提出歲星每144年超一次的算法,但實際上未在紀年法中套用。東漢改用《四分曆》時,廢止了歲星紀年法,沿用乾支紀年法。乾支乾支以六十為周期的序數,用以紀日、紀年等。它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 醜、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相配組成。從甲子、乙丑……直至癸亥(見附表)。乾支在中國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殷商時代就使用六十乾支紀日。一日一個乾支名號,日復一日,循環使用,從不間斷。中國的歷史雖然很長,只要順著乾支往上推,歷史日期就清清楚楚。這是中國古代創用乾支法的功績。在古代曆法中也使用乾支法,只要求出氣、朔的乾支,其餘就一目了然。乾支法不但用於紀日,還用於紀年(見歲星紀年)。古人也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地支紀時就是將一日均分為十二個時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為現在的二十三點至一點,丑時為一點至三點,等等,稱為十二時辰。地支紀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等等。從《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有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以來二千年的年和日的乾支。二十四節氣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的總稱,可能起源於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的獨特創造。它告訴人們太陽移到黃道上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幾千年來對中國農牧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140年左右)中,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其名稱和順序都同現今通行的基本一致。節氣、中氣、平氣、定氣 節氣的安排決定於太陽。西周和春秋時期以圭表測日影的方法定出冬至和夏至的時刻。後來,將一回歸年(見年)的長度等分成24份,從冬至開始,等間隔地依次相間安排各個節氣和中氣。這種方法叫平氣。按照平氣辦法,每月有一個節氣,一個中氣。例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驚蟄為二月節氣,春分為二月中氣,等等。因為兩個節氣的時間大於一個朔望月的時間,所以可能出現一個月內只有一個節氣或一個中氣的情況。西漢《太初曆》(見落下閎)因而規定節氣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現,而中氣一定要在本月出現;如果遇到沒有中氣的月份,可以定為上月的閏月。這種置閏原則沿用了一千多年。

北齊(公元550~577年)張子信發現太陽視運動不均勻現象(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的)。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劉焯在他的《皇極曆》中根據這種不均勻現象對二十四節氣提出改革,將周天等分成24份,太陽移行到每一個分點時就是某一節氣的時刻。這樣安排的節氣間隔是不均勻的,此法稱為定氣。定氣主要在曆法計算中使用。在日用歷譜上一直使用平氣,直到清代才開始使用定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一兩天。影響和套用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幾千年來成了中國各地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起一定的作用。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日法回歸年(見年)和朔望月(見月)的長度都不是整數日,中國古代用分數來表示這兩個數據。在唐李淳風以前,不同的曆法對朔望月和回歸年用不同的分母。《三統曆》將朔望月的分母 81稱為日法(歷中朔望月的長度為 29 + 43/81日),而將回歸年的分母稱為統法。東漢《四分曆》則相反,《四分曆》的回歸年長度為365 + 1/4日,稱4為日法;朔望月的長度為29 + 499/940日,稱940為蔀月。但是,用日法朔望月的分母則較為普遍。李淳風以後,這些有關周期的基本天文數據都用同一個分母來表示。日法的意思就成了把一日分成若干分的總分數。不過有些曆法仍對日法用不同的名稱,例如,在李淳風《麟德歷》中就稱為“總法”。歲實和朔策清朝的曆法稱以日為單位的回歸年(見年)長度為歲實,朔望月(見朔望)長度為朔策。近代人在曆法史研究中也大都沿用這些名稱。但是,這兩個名稱的涵義有一個演變過程。唐《崇玄歷》中開始用歲實、朔實等名稱和數值,但這些數值還必須除以分母“通法”,才得到以日為單位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長度。宋朝曆法中開始有朔策的名稱,意義也和朔望月一致。金朝的《大明曆》中的“歲實”的意義和《崇玄歷》相同,而另一名稱“歲策”,則是指回歸年長度。直到清朝才將朔望月長度定名為朔策,將回歸年長度定名為歲實。閏周設定閏月的周期。在陰陽曆即中國通用的漢歷(農曆 )中,12個朔望月比一回歸年約少11天,需要設定閏月來調整季節。在春秋戰國時,人們發現19個回歸年(見年)與235個朔望月(見月)非常接近。“四分曆”就是按二者完全相等來制訂的,19年中安排7個閏月,它的閏周就是19年7閏。但是,閏周的名稱古人很少使用,古人稱19為章歲,7為章閏。後人把章歲和章閏合稱為閏周。隨著科學發展,19年7閏顯得粗略,人們就尋求更精密的閏周。北涼趙?首次創用600年221閏的閏周。祖沖之(見祖沖之父子)改用391年144閏,比趙?更精密。此後19年7閏法就廢了。中國可能在戰國時已經發明二十四節氣,其中有十二個中氣。西漢制定《太初曆》時,規定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此後都採用這種置閏方法。這時,新的閏周是更精密地測定回歸年和朔望月之後的自然結果。它對於安排閏月來說意義就不大了。從唐李淳風的《麟德歷》起,就不再定閏周。十二辰中國古代對周天的一種劃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稱來表示,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與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對應關係(見十二次)。當星宿南中天的時候,這時十二辰與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也正好一一對應。十二辰的一種套用就是歲星紀年。關於十二辰的最初含義,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十二次中國古代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春秋戰國時代的《左傳》、《國語》等書中就已有這些名稱的記載,它們被用來記述歲星(木星)的位置。古代把木星的恆星周期定為十二年,所以一般認為,十二次的創立是起源於對木星的觀測。它的時代大約在春秋時期或更早。但《國語》中記伶州鳩(周景王時的占星家)的話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據中國天文學家張鈺哲近年關於哈雷彗星軌道的研究,認為武王伐紂應為公元前1057年。當時歲星確實正在鶉火之次,所以伶州鳩的這個說法,應是周初時的實際觀測。如果這個結論可靠的話,那么,十二次的創立時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中國科學史家錢寶琮認為,十二次的劃分原是基於二十八宿的四宮(即四象),每宮各分三次。由於四宮所跨的赤經廣度並不均勻,所以十二次的赤經廣度也參差不齊。不過後來就發展成按赤道度數等分的制度。《漢書·律曆志》中載有十二次起訖度數,它們是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的。以十二節氣為各次的起點,十二中氣為各次的中點。以後一直沿用這種分劃原則。不過因歲差的影響,起訖度數是逐漸變化的。明末以後用十二次名稱來翻譯黃道十二宮,如譯摩羯宮為星紀宮等。但各宮的起點改為與十二中氣相對應,並按黃道經度等分各宮。如星紀宮的起點對應冬至點,等等。三垣中國古代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幾個地組合在一起,每個組合給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占的天區範圍也各不相同。在眾多的星官中,有31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到唐代的《步天歌》中,三垣二十八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的星空區劃體系,頗似現今天文學上的星座。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作為星官,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稱先在《開元占經》輯錄的《石氏星經》中出現,太微垣的名稱晚到唐初的《玄象詩》中才見到。在《史記·天官書》中也可見到和這三垣相當的星官,但其名稱和星數則有所不同。可見三垣的形成曾有過一段演變和調整過程。在《步天歌》中,三垣成為三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也以三垣的名稱為名稱。紫微垣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大體相當於拱極星區;太微垣包括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鷹等星座的一部分。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的概念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誌。“宿”或“舍”,有“停留”的意思。《史記·律書》說:“舍者,日、月所舍。”在《步天歌》中二十八宿也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也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不過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區劃星官的歸屬。而在天象記錄中,大量使用的“入×宿”的字樣,這裡的“宿”所包括的範圍,同二十八宿所指的天區是有區別的。二十八宿的名稱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牽牛)、女(須女或婺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觜觿)、參;南方七宿: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此外,還有貼近這些星官與它們關係密切的一些星官,如鉤鈐、墳墓、離宮、附耳、伐、鉞、積屍、右轄、左轄、長沙等,分別附屬於房、危、室、畢、參、井、鬼、軫等宿內,稱為輔官或附座。二十八宿包括輔官或附座星在內共有星182顆。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撰寫《晉書·天文志》時,將神宮一列為尾宿的輔官,因而總星數增加為183顆。

二十八宿的距星和距度二十八宿中,各宿所包含的恆星都不止一顆,從每宿中選定一顆星作為精細測量天體坐標的標準,叫作這個宿的距星,下宿距星和本宿距星之間的赤經差(見天球坐標系),叫作本宿的赤道距度(簡稱距度)。赤道距度循赤經圈往黃道上的投影所截取的黃道度數叫作黃道距度。一個天體在某宿距星之東,並且和該宿距星之間的赤經差小於該宿距度的話,就稱為入該宿,這個赤經差就稱為該天體的入宿度,寫作“入×宿×度”。再配上該天體與天北極間的角距離──“去極度”,就成為中國古代的一對赤道坐標分量。距星選定之後,由於歲差的原因,各宿距度還在不斷變化。但是這種變化相當緩慢。西漢初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所列二十八宿距度數值如下:角:12度;亢:9度;氐:15度;房:5度;心:5度;尾:18度;箕:11姩度;斗:26度;牽牛:8度;須女:12度;虛:10度;危:17度;營室:16度;東壁:9度;奎:16度;婁:12度;胃:14度;昴:11度;畢:16度;觜觿:2度;參:9度;東井:33度;輿鬼:4度;柳:15度;七星:7度;張:18度;翼:18度;軫:17度。各宿距度的總和為365姩度。二十八宿的距度大小相差十分懸殊;最大的井宿達到33度,最小的觜宿只有2度。二十八宿的分布為何如此不均勻,是研究二十八宿起源尚未解決的問題。二十八宿距星的選取,古今也不相同。漢以前存在一套與後世不同的二十八宿距星。1977年安徽省阜陽地區出土一件西漢初年的刻有二十八宿距度的圓形漆盤,其距度數值與漢以後的數值有很大差異。據研究,這是距星的選取與漢以後不同造成的,若把漢以後的距星稱為今距星,漢以前的距星稱為古距星。二十八宿和四象把二十八宿按上表的次序分作四組,每組七宿,分別與四個地平方位、四種顏色、五種四組動物形象相匹配,叫作四象或四陸。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下:東方蒼龍(或青龍),青色;北方玄武(即龜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鳥(或朱雀),紅色。二十八宿與四方相配,是以古代春分前後初昏時的天象為依據的,這時正是朱鳥七宿在南方,蒼龍七宿在東方,玄武七宿在北方,白虎七宿在西方;四種顏色的相配,則與古代五行說有關。至於龍、龜蛇、虎、鳥匹配天象的由來,一種觀點認為是與原始部落的圖騰有關;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可能與這些星座昏中時所代表的季節特徵有聯繫。例如,南方七宿昏中是春季,而鳥可以被看作是春天的象徵等等。1978年夏,湖北省隨縣發掘出戰國初年的古墓葬(年代定為公元前五世紀),其中有一件漆箱蓋,上面有二十八宿的名稱,還有與之相對應的青龍、白虎圖像。這不但把二十八宿出現的文獻記載時代提前了,而且證實四象與二十八宿相配的起源年代也是很早的。二十八宿創立的時代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二十八宿中的部分星宿出現較早。如春秋時期(公元前八至五世紀)的《詩經》、《夏小正》等書中,就有不少記載。此外,《尚書·堯典》中,有“四仲中星”的記載,即“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從所記天象來推算,“日中星鳥”即“七星”宿春分時昏中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十二、三世紀,也就是殷末周初,因而有人認為二十八宿即產生於這個時代。但是,也有人認為少數星宿名的出現,並不能證明當時二十八宿的系統已建立起來。早期載有二十八宿的可靠文獻是《呂氏春秋》、《禮記·月令》、《周禮》等書,它們的時代最早的大約在戰國中期(公元前四世紀)。而從這些記載中的天象推算,則可提前到春秋中葉(公元前七世紀)。前述湖北省隨縣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蓋的發現,則把文獻證據提前到公元前五世紀。

還有人認為,二十八宿在創立之初是沿赤道分布的。計算表明:二十八宿與天球赤道相吻合的年代距今約五千年前。這可認為是二十八宿體系創立時代的上限。而依據文獻、文物等證實的公元前五世紀,則應該看成是二十八宿創立時代的下限。古代國外的二十八宿中國以外,古代的印度(古印度包括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阿拉伯、伊朗、埃及等國,也都有類似中國的二十八宿體系。由於伊朗、阿拉伯、埃及等國的二十八宿出現時代較晚,而且與印度的二十八宿相似之處較多,所以一般都認為古代這些地區的二十八宿是從印度傳播去的。印度的二十八宿作月站(nakshatra,或音譯為納沙特拉)。有二十七宿與二十八宿兩種。二十七宿出現較早,並且一直以二十七宿為主,二十八宿是後來增加而成的。二十七宿加上“麥粒”(abhijit)一宿(其聯絡星為織女星),成為二十八宿。印度二十八宿以“剃刀”(krittica,即中國的昴宿)為起始宿。印度二十八宿中,每宿也選定一顆亮星為代表,稱主序聯絡星(yogatara)。但是它並不起中國二十八宿距星的作用。每宿的劃分也不以主星為標準,而是由二十七宿來等分黃道度數,每宿平均占13°20總和為360°。關於二十八宿的起源地的問題,是起源於中國,還是起源於印度?尚無定論。

相關詞條

農曆(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曆並不是純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乾支歷“二十四...

中國曆法中國曆法,是中國歷史上由我國先民自己創製出來的各種曆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的出現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漢歷(農曆)、彝族...

兔年(中國傳統曆法)兔年是根據中國傳統曆法來確定的,生肖中的“兔”對應著十二地支中的卯,兔年即卯年,每十二年作為一個輪迴。比如公曆2011年基本對應的是兔年,即辛卯年。...

曆法(法則)三種曆法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世界上通行的“公曆”實際上是一種太陽曆,而中國傳統曆法-農曆屬於陰陽曆。曆法起源 曆法主要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最初是因為農業的生產...

黃曆(中國傳統日曆)(中國傳統日曆)編輯 鎖定 討論2 黃曆,又稱老黃曆、皇曆、通勝等,是一種能同時顯示公曆、農曆和乾支歷等多套曆法,並附加大量與趨吉避兇相關的規則和內容的曆書...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主要介紹中國的古代天文曆法,在早期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人們已經能夠利用星體的位置辨別方向,判斷時間,識別季節,因而積累了豐富的天文...

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二十四節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有詩、詞、賦、曲藝、建築、戲劇、民俗、繪畫、雕刻、烹飪、醫藥、服裝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

中華民俗萬年曆(工人出版社2007年出版圖書)《中華民俗萬年曆》是2007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文龍。本書分為中華傳統節日,中華民俗民風,民間諸神,中華古文化探源,天文曆法共五章。...

黃帝歷《黃帝歷》是中國傳統曆法,與《夏曆》、《殷歷》、《周曆》、《魯歷》、《顓頊曆》合稱古六歷。大量歷史典籍記載是黃帝打敗蚩尤後統一天下後命人所制定的曆法。...

夏曆現在被稱為夏曆的中國傳統曆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曆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曆。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曆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

一年農曆[2],又稱夏曆、陰曆、舊曆、漢歷、老歷,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陽曆: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陰曆是按照月球繞地...

中歷中歷,顧名思義即中國歷,俗稱陰曆、夏曆、舊曆或農曆。中歷,是東亞傳統曆法之一。屬於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塑望月,並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定...

公元(紀年體系)公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農曆(即時憲歷),而中國傳統曆法是一種陰陽曆,以黃帝紀年為元年,2015年是我國農曆開元4713...

熱門詞條

工口遊戲

松本

海藻糖

明智光秀

藍調

ever

郭守正

紫地瓜

愛是什麼

理財寶

招財

舉重

我真的想過放棄愛

Controller

我沒資格

VSO

老鼠娶新娘

線上直播

大崗山

亞硫酸鈉

陳思

瘦腿運動

Thinkbaby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2

英鎊

南北戰爭

親子丼

Erika

相关文章

洢字取名寓意女孩名字
bt365体育开户

洢字取名寓意女孩名字

⌛ 07-22 👁️‍🗨️ 3617
什么星星动词填空
bt365体育开户

什么星星动词填空

⌛ 07-24 👁️‍🗨️ 2083
视频-卡卡承认世界杯打封闭参赛 令皇马高层震怒
365彩票软件app下载

视频-卡卡承认世界杯打封闭参赛 令皇马高层震怒

⌛ 06-29 👁️‍🗨️ 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