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为什么说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交接是司马氏代魏的重大考验?》中,我提到司马师接替其父司马懿的权力时,其实面临了诸多的不利条件。从常理上看,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不应该像史书中所描绘的那样顺利,甚至可以说,司马氏取代曹魏的过程完全可能会因此而遭遇阻碍。
然而,史书对司马师继承自司马懿,进而掌控曹魏大权的过程却只用一句话便描绘了它的平顺:“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这一表述几乎未曾提及权力交接过程中的波折,那么,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司马师究竟是如何顺利继承司马懿的权力的呢?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我将结合个人看法,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司马师在曹睿时期曾担任中护军,因其选人用人的公正与公信力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中护军这一职位是曹操当时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设立,专责管理宫廷的禁军。正是因为中护军的失控,司马昭才最终背负了弑君的骂名。
展开全文
司马师的中护军经历使他在曹魏的宫廷禁军中具有了崇高的威望。在“高平陵之变”中,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迅速掌控了洛阳。当司马懿逝世时,禁军中的大部分军官都是司马师早年的“门生故吏”,而中护军则由司马懿的侄子司马望掌控。掌握禁军就等同于掌控皇帝,这使得司马师能够让皇帝曹芳不敢轻易尝试收回权力。
其次,在曹芳被制约于无法主动收权的情况下,司马师继承司马懿权位时的最大障碍便是其他朝廷的重臣。如果有朝中重臣公开反对他继承权位,缺乏法律依据的司马师几乎无法反驳,更何况若是公开杀戮,又会迅速失去民心。然而,得益于司马懿生前的精心布局,当时的曹魏重臣大多与司马氏家族关系密切,属于同一阵营。
以当时的三公为例,太尉王凌刚刚被司马懿逼迫致死,司徒高柔则与司马懿旧交甚厚,但又没有实权,而司空司马孚更是司马懿的弟弟。凭借在军政权力上的影响力,当时掌握实权的三十一名重臣中,有多达十九人是司马懿的兄弟、子侄或门生故吏。而剩余的十二人中,王凌和王广也都在临终前被司马懿所排挤。
在剩下的十名重臣中,要么没有兵权(如夏侯玄),要么声望不足(如毌丘俭),根本无法与支持司马师的重臣(如司马孚、郭淮等)相抗衡。因此,曹魏朝廷最后形成的共识便是支持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并以商代的伊尹作为借鉴(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这一切都为司马师的权力继承提供了平稳的环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